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登录】,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年间,楚国令尹昭阳,率部攻打越国,击溃越军主力,杀死越王无疆,兴化(今江苏泰安附近)一带纳入楚国版图,春秋时期曾经震慑群雄的越国,就此分崩离析,再无复兴之力。公元前328年,楚怀王熊槐继位。经过了其先辈三代君王楚肃王、楚宣王、楚威王近六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楚国渐渐从当年吴国的打击和伤痛之中挣扎起身,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部分元气。一个拥地广袤、物产丰富、战力精锐的强大楚国再一次复苏了,逐渐形成了齐楚秦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公元前323年,昭阳率领楚国主力,在襄陵(今河南睢县一带)与魏国爆发了激烈的战争。魏军战败,失地八城,楚国声威大震。楚怀王为了表彰昭阳的战功,将楚国传国之宝和氏璧赏赐给了这位能征善战的勇猛老将。

楚国在连续的数次对外战争中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战果,国力迅速增长。拥有实力自然就会有更高要求的欲望,楚怀王凭借着楚国强大的战力和愈发繁荣的经济,开始谋求新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19年,已经无力再与楚国争夺中原诸侯领袖地位的齐国偃旗息鼓,经过一连串的外交斡旋和说客之间的明争暗斗之后,魏惠王和韩宣惠王同时表示愿意奉楚国为主。并且,魏国派出使者,暗示楚国:强秦咄咄逼人,不允许魏国加入楚国联盟,身为诸侯领袖,楚国应担当大义,联合攻秦。而魏、韩等国,必将鼎力跟随,出兵协助。

很快,楚怀王就认可了魏、韩等国的建议,说客张仪四处碰壁,而另一位游宦各国的名士公孙衍则如鱼得水,在各大国之间辗转腾挪,颇有几分登高一呼、诸侯响应的架势。很快,楚、齐、赵、魏、燕、义渠七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开始谋求讨伐和惩治野蛮而强大的秦国。

公元前318年,各路诸侯共同推举楚国为纵长(合纵领袖),从多个方向开始了对秦国的军事讨伐。一时间,楚国声威大震,楚怀王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谈笑中原。秦国在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采取了分化妥协、瓦解击败等各种手段。楚国虽然是名义上的合纵领袖,国力强大,士气高昂,但是,无论是发起合纵的政客,还是最终到征战前线的将帅,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利益分配与损失承担。

秦国纵然强大,但是显然并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够以一国之力抵抗多国联盟,何况楚、齐等传统强国的实力虽然稍逊,但也并没有被拉开到绝对碾压的程度。强大的联盟在形成之初,尚且具备同仇敌忾的凝聚力和与虎狼秦军殊死一搏的血气之勇。然而,秦国的应对极其巧妙,充分地利用了诸侯君主之间,心思不一,各国实力良莠不齐的客观状况,同时用各种各样的利益和外交手段,将人性之中的弱点挖掘得淋漓尽致。

就这样,在秦军强大的战力威胁和政客的辗转游说之下,合纵联盟内部的种种问题逐渐暴露。各怀鬼胎的诸侯们谁也不想拼尽本国的力量、流干自家的鲜血给别人做了嫁衣。连消带打之下,秦国竟然顶住了诸侯联军的强大压力,并且逐步分裂了诸侯联盟。

联盟分裂之下,正如贾谊所言,“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一个破裂的联盟显然不再需要一个领袖了,因为楚怀王也并没有打算拿出楚国的家底跟秦军拼到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身为联盟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话语权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国力相对楚国更加弱小的其他诸侯。于是,这场以楚国为首的合纵攻秦,就这样诡异而却又理所应当地结束了。

合纵攻秦失败之后,齐国也开始谋求恢复当年的荣耀和地位,厚实的家底让齐国并不费力地就追赶上了楚国和秦国的脚步。于是,整个中原战场,形成了齐占东、秦据西、楚治南的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国的实力最强,仍旧保持着对各路诸侯的压制;国力稍逊的楚国和齐国,为了保证生存空间和权益,结成了攻守同盟,在尽可能地保障本国利益的情况之下,对抗着强大的秦国。

公元前313年,齐楚联军西进,攻陷秦地曲沃,秦国开始意识到了目前本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屈原在楚国的改革得到了有着雄心壮志的楚怀王的支持,其国力和凝聚力稳步提高,同时,齐国也感受到了来自于盟友的危机,不动声色,偃旗息鼓。

楚怀王虽然没能率领天下诸侯,一鼓作气地带给秦国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仔细总结合纵联盟之所以会失败的本质原因。而当齐楚联军击败了虎狼秦国,攻陷曲沃,斩断了秦国东进的触角之后,他似乎又一次看到了称霸天下、呼风唤雨的机会。看来,秦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大,楚国内修吏治、外战强秦,国际地位蒸蒸日上,而当年令所有诸侯都畏之如虎、不可战胜的秦军似乎也无法阻挡强大的楚军了。至于那个跟班出力的齐国,也只是躺在前人厚实家底上的一群可怜虫罢了。

楚怀王有些飘飘然了,他开始觉得楚国已经足够强大了,屈原的政治改革所带来的强大国力,让他越发有了底气。虽然屈原在很多时候都会带着一股士大夫的书卷气,令他有些不快,但是,至少,屈原对于自己、对于国家,还是极其忠诚的。

然而看似强大的楚国在不久之后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听信张仪的游说,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随后发现被张仪玩弄口舌所欺骗的楚怀王,希望凭借日渐强盛的军力,来给这群背信弃义的秦国奸徒一个难忘的教训。

于是,已经失去了齐国支援的楚国悍然出兵,秦楚两国在丹阳(今河南西峡、浙川一带)展开血战。秦国以魏章、樗里疾、甘茂等名将率兵出击,并用离间之计分化了楚国部队将领。内讧不断、调配失调的楚军,面对上下一心、杀气腾腾的虎狼秦师,一败涂地,七十余位楚军将领或被俘,或战死,八万余楚军兵士,魂断异乡,命丧沙场。秦军乘胜追击,攻破楚国汉中,占领楚地六百余里,设汉中郡。

楚怀王的愤怒并没有因一场惨烈的失败而平息,显然,他并不甘心如此强大的楚国就这样失败,并没有认真和客观地分析两国之间实力之差的楚怀王再一次愤然而起,动员全国,与秦国部队在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一说今湖北钟祥西北)展开厮杀。然而早已军心动摇、士气低落的楚国部队并不是秦军的对手,秦楚丹阳之战时,那血淋淋的八万斩首,让楚国人早已失去了拼死一搏的血气之勇。结果,楚军再一次遭到惨烈的重创,而当初曾经对楚国毕恭毕敬的魏、韩两国,终于撕下了盟友的面具,起兵伐楚。

盟友的反戈一击和秦军血腥的杀戮终于让楚怀王清醒过来,他终于明白了秦国为什么能够仅凭一句“哪国攻秦就灭掉哪国”的狠话就震慑住诸侯联军。虎狼之秦,锐不可当,于是,楚国开始向齐国求援,希望能够重整旗鼓,联合出击,将这群只知杀戮的河西猛兽驱赶出去。然而,齐国拒绝了。

内交外困之下,楚怀王只得割地赔款,赔上了两座重镇,请求与秦国再次修好。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索隐二水名。谓於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史记》

痛定思痛,楚国舔砥伤口的时候发现,原来秦国是如此可怕,而盟友是如此不可靠。屈原理念中的美好以及各国王侯之间的君子情怀,在尔虞我诈的明征暗战中,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所谓的仁义美政,又怎么比得上说客寥寥几语,所谓的修德民本,又怎么比得上严刑峻法、全民耕战。

连续的对外作战失败和国内越来越混乱的政治局势,让屈原和楚国都丢失了自己的方向。切实的战败让国内政坛守旧派和传统贵族开始有了质疑改革的声音,而楚怀王自己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倚仗的重臣屈原,并不能真的让楚国强大起来。

内交外困之下的楚国艰难地喘息着,当质疑和污蔑已经足够多,而君王心中又有了裂痕之时,身为改革派代表的屈原,首当其冲面临质疑。一力提倡美政修德的对内改革,除了给楚国带来了勃勃生机之外,也给屈原带来了各方既得利益受损集团的仇恨和中伤。楚怀王虽然上了张仪的恶当,但是却并没有觉得张仪是一个违背契约精神的小人,反而极为欣赏这个能够谈笑间就翻云覆雨、搅弄风云的政客。虽然他的欺骗让楚国损失惨重,但是,这样的谋略,是多么的高超!

显然,楚怀王不再觉得屈原所提出的修身养性、德比三皇是很有道理的了。君子除了说起来好听之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利益。而阴谋诡辩,才是真实有用的。既然张仪可以欺骗楚国,那么,楚国的说客,也应该能够欺骗其他国家。至于德行品格,那又有什么价值呢?

维系屈原执政理念的帝王认可就这样被动摇了。楚怀王并没有觉得被利益引诱而中了敌人的圈套是多么值得羞耻的,反而,他很欣赏圈套的布置者,这样的人才,这样的智谋,才是富国强兵之道。至于那个整天口中念叨着情怀和美玉的屈原,还是用他来转移一下战败带来的政治关注罢!

于是,出于团结和利用守旧贵族力量的目的,不再信任屈原理念的楚怀王,听到了他需要听到的汇报:屈原专政揽权,似有不臣之心!

就这样,已经初具成效的屈原改革就此终结了,楚怀王将这个整天要求君王自我约束的呆书生赶走流放了。

公元前299年,秦楚相约会面。屈原似乎看出了此次怀王出访会有劫难,于是力劝怀王不要赴会。然而怀王幼子却担心秦国一怒攻楚,于是反复撺掇自己的父亲前去赴会。结果,秦王丝毫不在意什么礼法仁义,竟然派遣军队,将前来赴会的楚怀王悍然扣留,并押往咸阳,逼迫楚怀王下令,割让巫郡和黔中。

但是,一直糊里糊涂的楚怀王熊槐,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一扫颓废,宁死不从。而且,楚国国内政局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君登位,号楚顷襄王。如此一来,被扣留的楚怀王,也就失去了相对应的政治利用价值。

不肯割让土地的楚国处于皇权交替的混乱时期,秦国决定趁机发兵,不能通过外交手段谋求到的利益,那么只好用刀剑亲自去取了。秦军大兵压境,大败楚军,五万余楚国将士,再一次为统治阶级的昏庸,献出了生命。十六座城池,被楚国新君顷襄王交付出去,用以平息秦王的怒火。

他的父亲楚怀王宁死也没有答应交出去的土地,就这样被儿子献了出去。中原诸侯除了对秦国扣押楚怀王的行为表示了一致谴责,并没有什么进一步的作为。而早已厌烦了屈原的顷襄王不想再继续听从他的建议,将其再次流放。

公元前293年,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让全天下认识了一位秦国将领。秦韩伊阙之战中,几十万韩、魏联军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击溃。相传秦相魏冉曾在朝堂之上,甘愿以军令状作保,推荐此人。而这位青年将军,果然也不负众望,以少胜多,在伊阙之战中,力挫联军。并且,斩首敌军二十四万之众,一时间,天下震惊,诸侯惊恐。这位年轻将军,就此拉开了战国时代最为血腥的杀戮序幕,他,叫白起。

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楚国新君顷襄王胆战心惊,妥协退让。然而秦国并没有轻易满足。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率军伐楚,楚军败退,割让上庸、汉北。公元前279年,白起再领精兵,攻取邪、邓、西陵。公元前278年,势不可挡的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之下,千里奔袭,攻破楚都郢城,焚烧楚国先王陵寝。楚顷襄王带领权臣贵族,狼狈出逃,自此,楚国一蹶不振。

流放在外的屈原得知了楚国郢都被破,历代先王陵寝被焚的消息之后,悲痛欲绝,于当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选择了用生命为理想和信仰殉葬。楚地百姓,为防江中鱼类破坏其尸身,划龙舟,掷江米,祭奠英灵。后世,称端午节。

一个强盛的楚国就此走向了覆灭的边缘,几代君王呕心沥血奠定的王朝从此衰亡到无力复兴,数十万楚地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小心浇灌而起的希望,伴随着皇室陵寝熊熊燃烧的烈火,灰飞烟灭。其实,不能怪张仪狡诈背信,也不必怪楚怀王利令智昏。屈原用生命,奏响了足以撼动历史的哀歌,他,又有什么错呢?

楚国数代君王奠定的雄厚家底,在楚怀王一代损失殆尽,并不是纷繁混乱的说客帝国太过强大,也不是楚国所有的官员都混吃等死。只不过,一场令人叹息的宏大变革,被一个品行高洁的士大夫寄托在了一个唯利益至上的君王身上,原本就并不同路的两人,从一开始,就都错误地认可了对方,并且一步步互相给对方的梦想,泼了一盆冷水。

更可怕的是,这两个从根本上就绝难以相融的追梦者,成为了一个帝国的领袖人物,两人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上的激烈碰撞,被手中掌握的权力无限扩大,并且在内外各方势力的推波助澜之下,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一场足够击沉帝国巨舰的狂风暴雨,让众志成城、甘心风险的乘船民众,也伴随着国家的沉没,陷入了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

或许楚怀王并没有做错太多,他的思想境界更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掩卷长思,似乎楚怀王又犯下了各种各样愚蠢的错误,这并非是他的本意,他唯一的错误就是将自己的才能估计过高,将复杂局势估计过低,而他所处的地位,却注定了,他需要背负无法挪动的沉重耻辱。当他在生死之间,能够毅然选择保护国家的利益那一刻起,他,就无愧为一个帝王。

或许屈原做错了太多,他的执政理念和思路并不适应于当时的现实局势,但是,他唯一做对的,就是用一生,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为那心中勾画的美好盛世,万死不辞。从他纵身滔滔汨罗的那一瞬间,这位英雄,虽败犹荣。

biquge42.com